《各种染色技术在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3023002022
课程名称:各种染色技术在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Application of All Staining Techniques to Morphology Research
学分学时:1学分,共30学时,含0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或实践学时等
开课单位: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主讲教师:刘华珍
面向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
课程归属: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所属模块:创新创业
教材信息:
1.周庚寅主编. 组织病理学技术.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杨锦生主编.现代组织化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王廷华等主编. 组织细胞化学理论与技术(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
概述开课目的,并列出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动物解剖取材、组织石蜡切片和血液涂片制作、各种染色技术原理和操作、显微镜的构造及正确使用。
课程目标2:建立起平面与立体、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3:能利用各种制片技术以及各种染色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工作。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概述课程教学设计中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资源、教学组织等。列出课程思政元素与相关章节教学设计的结合点。
本课程主要的思政元素如下:思辨能力、创新思维、环保意识、团队协作、
结合点1:切片观察的都是平面图,切面不同,相同的器官呈现的结构不同。不同的器官功能不同,决定了结构不同。在整个切片观察中,培养学生建立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观念,培养思辨能力。
结合点2:在组织切片制作中,鼓励学生探索不同试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合点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求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结合点4: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四、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和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及其支撑强度系数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支撑 强度 |
毕业要求4 |
|
√ |
|
|
H |
毕业要求5 |
|
|
√ |
|
H |
毕业要求6 |
|
|
|
√ |
M |
五、课程内容
章节名称 |
参考学时 |
教学内容 |
学习要求 |
对应课程目标 |
第一章 取材 |
4 |
解剖小白鼠和鸡并取材 制作血液涂片 |
1. 识别鸡和小白鼠肺、肠、肝、肾、胃等组织器官; 2.掌握取材的注意事项; 3.掌握材料的固定保存方法; 4.掌握血液涂片的制作方法。 |
课程目标1 |
第二章 血液涂片染色 |
4 |
采用HE染色和瑞氏染色分别对血液涂片进行染色 |
掌握血液涂片染色技术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第三章 组织包埋及石蜡切片 |
4 |
组织包埋技术 石蜡切片技术 |
1.掌握组织脱水、透明及浸蜡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掌握组织包埋及石蜡切片技术。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第四章 HE染色技术 |
4 |
采用HE染色技术比较研究鼠和鸡肝结构差异 |
掌握HE染色技术的原理及染色过程。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第五章 PAS染色 |
4 |
采用PAS染色技术研究多糖在肠道内的分布规律 |
掌握PAS染色技术的原理及染色过程。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第六章 甲苯胺蓝染色 |
4 |
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技术研究肥大细胞在肠道内的分布规律 |
掌握甲苯胺蓝染色技术的原理及染色过程。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第七章 染色结果观察 |
4 |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 |
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及正确使用方法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第八章 显微摄影及图像分析 |
2 |
在显微镜下拍摄图像,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 |
掌握显微摄影及图像分析技术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注:按章节顺序编写,列出课程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对应课程目标可填写大纲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相应序号。
六、课外学时分配
章节名称 |
参考学时 |
内容 |
教学要求 |
对应课程目标 |
1 |
1 |
查阅相关文献及参考书 |
进行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2 |
1 |
查阅相关文献及参考书 |
进行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3 |
1 |
查阅相关文献及参考书 |
进行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4 |
1 |
查阅相关文献及参考书 |
进行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5 |
1 |
查阅相关文献及参考书 |
进行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6 |
1 |
查阅相关文献及参考书 |
进行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7 |
1 |
查阅相关文献及参考书 |
进行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8 |
1 |
查阅相关文献及参考书 |
进行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注:根据实际填写,对应课程目标可填写大纲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相应序号。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一)课程成绩构成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考核方式1 |
考核方式2 |
… |
权重% |
占比% |
占比% |
… |
课程目标1 |
各项实验操作 |
50% |
|
|
|
课程目标2和3 |
撰写详实实验报告 |
|
50% |
|
|
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比例 |
50% |
50% |
|
100% |
(二)评分标准
考核方式1评分标准:实验操作(50%),全程参与各个实验环节,实验操作规范。
考核方式2评分标准:实验报告(50%),完成各实验内容后,提交详实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仅包括实验内容,还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感想等。
大纲撰写人:刘华珍
大纲审核人:刘华珍
修订时间: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