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耐药性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023002005
课程名称: 抗菌药耐药性检测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学分学时:1学分,共30学时,含6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
开课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动物医学学院
主讲教师:郝海红、程古月
面向专业:动科、动医、动植检、食科和生科等学校相关专业学生
课程归属: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所属模块:创新创业
教材信息:
1.《21世纪科学前沿-耐药性》,卡罗琳.格林著、刘全国译,华夏出版社,2013;
2. Antibiotic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Edited by Ola Skold,wiley press,2011;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
概述开课目的,并列出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1:开课前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查询资料、自主设计:要求学生了解相关微生物学知识,知晓微生物安全防控基本常识、兽医药理学知识、分子生物学技术基本知识。
课程目标2:课程中操作规范、实验技能、小组沟通协调和效率: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操作、遵循生物安全、系统掌握国际规定的几种耐药表型检测方法;具备药物配置和微生物操作能力、学生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PCR方法)等。
课程目标3:课程后总结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要求学生学会全链条分析问题,包括从微生物学、药理学、药敏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中学会综合应用多种理论方法,具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结合点1: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细菌耐药性关乎动物健康、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是全球“同一世界、同一健康”重要一体。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密切结合。
结合点2:食品中细菌污染和细菌耐药性防控是保障食品安全重要缓解,保障食品健康和食品安全,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密切结合。营养与健康密切相关,大食物观要求保障食品供应、食品安全。
结合点3:全球耐药性防控刻不容缓,建立全球耐药性监测网络体系刻不容缓。标准规范的耐药性检测技术是耐药性监测的关键。这与国家《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密切结合。
四、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和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及其支撑强度系数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支撑 强度 |
毕业要求2 |
理论知识和自主设计 |
√ |
|
|
H |
毕业要求3 |
规范操作和团队协调 |
|
√ |
√ |
L |
毕业要求5 |
综合分析和全局把控 |
|
√ |
√ |
H |
五、课程内容
章节名称 |
参考学时 |
教学内容 |
学习要求 |
对应课程目标 |
第一章 微生物分离鉴定 |
8 |
第一节 常见细菌特性 第二节 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 第三节 预设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鉴别细菌
|
掌握微生物学细菌分离鉴定方法; 了解微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和基本常识 |
1,2,3 |
第二章 药物敏感性 |
8 |
第一节 常见药物和抗菌作用 第二节 药物的配置 第三节 药物与微生物互作 第四节 药敏实验
|
掌握药物基本理论和药物配置基本技术;掌握药敏实验基本方法 |
1,2,3 |
第三章 耐药分子机制 |
8 |
第一节 常见耐药机制 第二节 PCR方法原理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 PCR操作 第四节 耐药基因鉴别 |
掌握细菌基本耐药机制;掌握耐药基因检测方法 |
1,2,3 |
注:按章节顺序编写,列出课程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对应课程目标可填写大纲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相应序号。
六、课外学时分配
章节名称 |
参考学时 |
内容 |
教学要求 |
对应课程目标 |
1 |
3 |
小组讨论,制作开题报告展示;讨论实验设计和分工 |
自由讨论、 线上咨询 |
1 |
2 |
3 |
小组总结,汇总实验数据,制作展示PPT;分析问题和分享经验 |
自由讨论、 线上咨询 |
3 |
注:根据实际填写,对应课程目标可填写大纲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相应序号。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一)课程成绩构成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考核方式1 |
考核方式2 |
权重% |
占比% |
占比% |
课程目标1 |
开课前分析问题、查询资料、自主设计 |
实验细则word报告15% |
开题PPT报告 15% |
30% |
课程目标2 |
课程中操作规范、实验技能、小组沟通协调和效率 |
书面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 15% |
操作规范、小组协调和效率 15% |
30% |
课程目标3 |
课程后总结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
总结展示word结题报告 20% |
结题PPT报告 20% |
40% |
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比例 |
50% |
50% |
100% |
(二)评分标准
考核方式1:书面开题报告、书面实验报告、书面结题报告,占50%;
考核方式2:PPT开题设计、团队协调合作、操作规范、PPT结题报告,占50%。
开课前,关于实验细则的word 或PPT开题报告:30%。
课程中,操作规范、小组同学间沟通和写作、小组报告:30%。
课程后,实验结业报告:40%。
大纲撰写人:郝海红
大纲审核人:彭大鹏
修订时间: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