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谭卫审核:栗绍文)11月29日下午,公共卫生学系承办的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系列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香港城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声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刘健华教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抗菌药耐药性协调员宋俊霞博士、香港大学生命学院闫爱新副教授4位专家作了精彩报告。我院食源性致病菌和细菌耐药性两个团队及我校从事相关研究的师生通过线上或线下参加了报告和交流,2021级兽医法规课程班研究生进行了线上学习。
陈声教授报告题目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团队关于沙门菌和弧菌对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发现CTX-M型基因介导的头孢菌素耐药和OqxAB基因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其可通过质粒等移动元件水平传播;该团队开发了MinION多质粒测序技术,对于研究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水平转移有重要意义。
刘健华教授报告题目为“质粒介导的替加环素耐药新机制”,发现了一种新的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簇tmexCD1-toprJ1,并对其功能、来源及分布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该基因簇及其类似物能促进菌株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该团队也发现tet(X)变异体,可介导高水平的替加环素耐药。
宋俊霞博士报告题目为“FAO 2021-2025年抗菌药耐药性防控计划”,介绍了FAO组织框架和职能,回顾了FAO在抗菌药耐药性的主要工作成果,重点阐述了未来五年的耐药性防控计划,提出从加大宣传、加强饲养管理以控制疾病感染、合理使用兽药、控制耐药性传播、强化监测和研究、加强行政管理和资源保障等多角度防控耐药性产生和传播。
闫爱新副教授报告题目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编辑”,介绍了利用内源性CRISPR-Cas系统实现多重耐药菌株一步法基因编辑,继而重点阐述了通过导入外源性type-I-F CRISPR-Cas系统实现不携带内源性CRISPR-Cas系统的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菌株的基因编辑,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审核:栗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