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菌性病原的诊断与防控》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3023002034
课程名称: 动物细菌性病原的诊断与防控
课程英文名称: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animal bacterial pathogens
学分学时:30学分,共30学时,含0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或实践学时等
开课单位:预防兽医系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胡思顺,刘梅
面向专业:动物医学
课程归属: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所属模块:创新创业
教材信息:
参考教材:
姚火春 主编.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胡桂学彭远义 主编.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7
陈金顶 黄青云主编,畜牧微生物学,第六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先修课程:兽医微生物学(302300007005,3学分)、兽医免疫学(3023009256,2学分)。
二、课程目标
概述开课目的,并列出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兽医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兽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集中强化教学训练,掌握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强化无菌操作技术和观念,加强生物安全意识,独立完成动物病原细菌学分离与鉴定,熟悉和掌握微生物防控技术要点,具备较扎实的细菌学分离与鉴定及科学防控的专业实验能力。
课程目标1:掌握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保存方法。
课程目标2:掌握并应用细菌性病原的常用的诊断方法与防控措施。
课程目标3:熟悉微生物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和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及其支撑强度系数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支撑 强度 |
毕业要求3 |
|
√ |
√ |
√ |
H |
毕业要求4 |
|
√ |
√ |
√ |
M |
毕业要求7 |
|
√ |
|
|
L |
四、课程内容
章节名称 |
参考学时 |
教学内容 |
学习要求 |
对应课程目标 |
第1次 |
3 |
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介绍,实验方案 |
熟悉掌握格常用器皿用前/后的处理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
|
第2次 |
3 |
培养基的制备 |
掌握一般培养基制备的原则和要求;熟悉一般培养基制备的过程;学会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方法 |
|
第3次 |
3 |
病料的采集、包装和运送以及细菌分离培养 |
掌握病料的采集、包装和运送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 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
|
第4次 |
3 |
细菌形态观察、纯化、移植与保存 |
观察分离培养物的基本形态及染色特征,细菌的纯化移植,掌握细菌的保存方法。 |
|
第5次 |
3 |
生理生化鉴定 |
进一步熟悉细菌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理解培养特性对细菌鉴别的重要意义;掌握常用细菌生化反应试验的操作方法及其原理,从而加深对细菌生理生化鉴定的理解。 |
|
第6次 |
3 |
16S rRNA的PCR检测 |
了解和熟悉PCR原理和产物检测方法 |
|
第7次 |
3 |
16S rRNA的PCR检测 |
产物检测与结果分析 |
|
第8次 |
3 |
药敏试验 |
掌握试纸片法药敏试验方法,熟悉敏感药物判断方法 |
|
第9次 |
3 |
实验动物实验学 |
掌握常见实验动物的基本实验技术 |
|
第10次 |
3 |
实验小结 |
|
|
注:按章节顺序编写,列出课程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对应课程目标可填写大纲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相应序号。
五、课外学时分配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一)课程成绩构成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考核方式1 |
考核方式2 |
权重% |
占比% |
占比% |
课程目标1 |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及保存方法… |
30 |
20 |
50 |
课程目标2 |
掌握并应用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
20 |
10 |
30 |
课程目标3 |
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普通光学显微镜等) |
10 |
10 |
20 |
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比例 |
|
|
100% |
(二)评分标准
考核方式1评分标准:报告20%,实验报告主要考核实验者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步骤的条理性、实验现象的解释与分析等,按A、B、C、D、E等级记分。
考核方式2评分标准:平时成绩80%,迟到/早退前2次,扣10分/次;第3次,扣20分/次;旷课1次扣30分
成绩评定分数构成:实验报告成绩20%+平时实验操作成绩80%
大纲撰写人:胡思顺
大纲审核人:贺兰
修订时间:2022年4月